刘雨佳(生于1981年,中国四川)是一位以影像为媒介的当代艺术家,她的创作如同一场对现实与虚构界限的哲学实验,颠覆了传统的叙事逻辑与观看方式。本科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于伦敦艺术大学,她的艺术实践以亚洲自然与人文景观为舞台,将纪实、文学、民族志与游记等多元元素解构并重组,创造出一种具身性、情动式的体验。她的作品不仅仅是视觉的呈现,更是一种思想的挑衅,通过对“真实”与“虚构”关系的持续追问,揭示了现实本身的虚幻性与多重叙事可能。

刘雨佳的影像语言充满沉思性与象徵性,她将人类降格为背景,转而赋予自然与其他生命形式以主体性。她的创作摒弃了传统的剧本与演员,以旅行拍摄为方法,深入边疆地区,捕捉偶然性与即兴性,将不可预见的瞬间转化为一种主观化的艺术表达。她的作品不仅是记录,更是一种对现实的重新想象与构建,通过虚构的叙事框架解构所谓的“真实”,使观众在现实与幻象之间不断摇摆,质疑我们所认知的世界。

在近年来的创作中,刘雨佳进一步突破了媒介的边界。她的既往个展“微光渐暗”通过无人机视角与16毫米胶片的结合,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视觉语法。无人机的“非人”视角与胶片的时间废墟质感相互碰撞,既展现了自然的宏大与神秘,又赋予作品一种温柔的情感力量。这种媒介实验不仅挑战了传统的影像叙事,也为观众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感知方式,模糊了现实与虚构的界限。

刘雨佳的作品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展映,从上海双年展到法国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香港M+博物馆等等,她的影像艺术不断引发国际关注与探讨。她的创作不仅是对现实的记录,更是对现实的重新诠释与想象。她以先锋的姿态,探索影像艺术的边界,追问真实与虚构的关系,揭示现实的多重维度。刘雨佳的艺术实践既是对当代社会的深刻反思,也是对艺术表达可能性的无限拓展。她的作品如同一场思想的冒险,邀请观众在现实与幻象之间,重新思考我们所处的世界。她的艺术不仅是观看的对象,更是一种感知的挑战,一种对既定秩序的颠覆与重构。

微光渐暗 | A Darkness Shimmering in the Light | 视频截图 | Video Still

手的沉默 The Silence of Hands/ ARCHIVE OBJECT 档案现成品

2024年年末,艺术家刘雨佳携其拍摄团队再度深入中国东北的白山黑水之间,为其首部非虚构长片展开取景拍摄工作。这不仅标志着她在影像艺术实践中的一次重要深入,更象徵着她对真实与虚构边界探索的进一步探寻。大幕徐徐拉开,刘雨佳以其独特的艺术视角,试图捕捉并重构这片辽阔而古老土地上那些游离于真实与虚幻之间的瞬间。这些瞬间不仅是地理与历史的交汇点,更是她艺术语言中多重叙事维度的具象化呈现。为期一个月左右的素材拍摄结束后,刘雨佳接受了《DUST》中文版的独家专访,细致探讨了她的创作经历、艺术视野以及思想空间的拓展。

她的创作始终围绕“真实”与“虚构”之间的张力展开,而这一次,她试图通过长片的形式,将这种张力推向更为复杂的叙事结构。东北的白山黑水,作为中国历史与文化的象徵性地理空间,承载着多重的时间层次与记忆痕迹。刘雨佳通过镜头,将这些层次与痕迹转化为一种视觉化的哲思,试图揭示现实本身的虚构性以及虚构中所蕴含的真实内核。她强调,此次拍摄并非单纯的地理记录,而是通过对自然景观、人文痕迹以及历史记忆的多重捕捉,构建一种新的叙事可能性。她的镜头语言不仅关注可见的表象,更试图穿透表象,揭示那些隐藏在现实背后的虚构维度。这种创作方式不仅挑战了传统非虚构影像的叙事逻辑,也为观众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感知与思考方式。

于千:你的创作与边疆和生态密切相关。在你早期的生活或学习经历中,是否有特定事件促使你将这些议题置于创作的核心?

刘雨佳: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定的事件促成了我今日的创作面貌或核心。我认为是一步一步的探索、思考与行动形成了现在的创作方向,这也是一个有趣的向内探索、自我发现与塑造的过程。当然,这也源于我长期以来的阅读、观察和思考。长期以来,无论是中国当代艺术还是中国电影,都在探索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城市化与现代性经验。但我对这种老生常谈的主题感到厌倦,这也是我一直在边疆地区拍摄的重要原因之一。边疆与生态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它是人类迁徙、贸易、冲突和共存的见证。

于千:你如何在边疆探索归属与差异?

刘雨佳 :边疆是一种充满张力又不断流动、演变和生成的区域。它既是一种界限,也是一种通道。在我的创作中,边疆更是一种意识形态与情感的投射,我希望它处于现实与虚构、控制与逃逸之间的游移状态。我作品里呈现的空间往往是一种未完成的空间,它在时间与历史中不断被重塑,人与自然在这些空间中彼此塑造。

于千:在全球生态危机愈演愈烈的背景下,你认为艺术如何介入这些问题?

刘雨佳:艺术永远无法提供解决方案,它只负责提供感知和启示经验。我相信艺术可以打开感知的裂隙,让那些被忽略、被压抑的生态现实浮现出来。面对生态危机,艺术能直接作用于感知和情感,使问题和危机能被深刻感知,而非仅仅被理解。我的创作并非激进的行动主义,我期待一种缓慢的、润物细无声的方式,通过影像的时间性,通过情感的沉浸,使观者进入另一种亲密的生态关系之中,它是一种由内而外的转变。

于千:在跨文化拍摄中,你如何看待全球化进程对地方文化和身份的侵蚀或改造?

刘雨佳:全球化并非单向的,它既带来融合,也带来断裂。地方文化在这一过程中,既可能被强化,也可能被消解。我在拍摄中试图避免将地方文化浪漫化,或是仅仅作为消逝的对象去记录。我更感兴趣的是它如何变形、如何适应、如何在断裂中生长,从而找到新的存在方式。这些变化并不是简单的侵蚀或保留,而是文化在全球语境下的重新协商。我希望通过影像呈现这种动态的、未完成的状态,让观者意识到文化并非静态的遗产,而是一种持续的实践。

于千:你是否认同艺术家有责任对复杂的社会现实发声?在边疆创作中,这种责任具体表现为何?

刘雨佳:艺术的责任并不在于提供答案,而在于制造一种观看和思考的可能性。面对复杂的社会现实,艺术的作用不是简单地表达立场,而是创造新的感知方式。在我的创作中,我试图让这些微妙的、潜伏的力量显现。我希望通过影像,让观众进入这种状态,而不是单纯地接受一个关于边疆的叙述。让观看者停留、质疑、思考——这或许才是艺术真正的责任。

于千:对于现代技术(如无人机、卫星影像等),你如何在创作中利用这些技术?

刘雨佳:现代技术提供了新的观看方式。在我的创作中,我会使用这些技术,但不是作为直接的记录工具,而是让它们成为一种观看的主体——它们如何建构空间?如何过滤现实?它们的视角是否比人的目光更“客观”?我希望让观看者意识到,这些技术所呈现的世界并不是绝对中立的,而是一种被编码的现实。我尝试在影像中加入模糊、偏差和断裂,让技术的视角不再是权威性的,而是成为观看本身的一部分,让人去质疑权力如何通过影像塑造现实。

于千:谈谈你自己近期的新作和未来的创作方向?

刘雨佳 : 近期的作品从2024年12月末开始,在中国东北大兴安岭那片辽阔而古老的土地上展开。那里的一切都似乎带着时间的回声。森林像一座缓慢生长的记忆场,风穿梭于山谷,带走一些东西,也带来新的叙事。我试图捕捉那些隐藏在自然与人之间的微妙联系——在雾气弥漫的清晨,在火光映照的夜晚,在语言之外的沉默之中。在拍摄过程中,我遇到了一些仍在与土地对话的人。他们的身体语言、声音、仪式感,都仿佛是某种超越时间的表达。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这里并非单向的统治或依附,而更像是一种交流。某些声音、某些动作,像是在唤回被遗忘的东西,又像是在告别正在消失的事物。我记录这些瞬间,并不是为了呈现一个完整的故事,而是让影像成为一种感知的延伸,去触摸那些游离在现实边界之外的力量。未来的创作,我想继续探索“看不见的世界”——不只是指神秘或超验的层面,而是那些不易被言说、不易被归类的状态,比如人在信仰与怀疑之间的游移,在历史与当下之间的停留,在身份认同和流动之间的挣扎。我希望让影像成为时间的碎片,而观看者在其中行走,去感受那些尚未被定义、但真实存在的东西。

新项目:一部未完成的电影 2025

微光渐暗 | 单通道 4K 影像
16mm 胶片转 2K 数字影像 | 彩色,5.1 声道 64 分 17 秒 | 2023 | 5+2AP

蘑菇 | 单通道 4K 影像 彩色,立体声 | 13 分 14 秒 | 2023 | 5+2AP

黑色海洋 | 单通道高清影像 | 彩色,立体声 | 38 分 35 秒 | 2016 | 5+1AP

寻宝 | 单通道 4K 影像 | 彩色,立体声 | 53 分 14 秒 | 2021 | 5+2AP

边疆之境:刘雨佳的非虚构影像实践

文 | 于千

当艺术重塑地理与历史,刘雨佳在视觉艺术的前沿如何通过影像突破传统叙事,塑造复杂的地缘生态图景。

远山淡景 | The Pale of Hills | 视频截图 | Video Still